等离子关节
等离子脊柱
盘状半月板又称盘状软骨,是膝关节半月板的一种异常表现,因半月板的宽度和高度异常增大呈盘状而得名。包括半月板形态及稳定性的异常,易引起半月板损伤,大多发生于外侧半月板,也可以发生于两侧。盘状半月板与股骨髁的接触面积较正常半月板少,当膝关节滚动、滑动和转动时,产生的返向运动、扭动等非生理性运动,均可造成半月板破裂、关节软骨磨损。从而引起一些列症状和体征,导致关节过早发生退行性改变。
tu1.jpg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在临床上是极为常见的多发病,是椎间盘内紊乱(IDD)如退变、纤维环内裂症、椎间盘炎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引起的慢性下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根受压或椎体节段过度移位的放射学证据,可描述为化学介导的椎间盘源性疼痛。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近来的研究发现下腰痛主要来源于腰椎间盘内部,腰椎间盘外形正常,无腰椎间盘突出,脊髓造影和CT扫描正常。这种由椎间盘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腰痛,即腰椎间盘源性疼痛(discogenic low backpain),是慢性下腰痛的最多见类型,约占40%。
tu2.png
相关产品
病因及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 盘状半月板在我国的发病率高于国外,可达到3%~5%。

• 盘状半月板外侧的患病率达1.2%~16.6% ,内侧患病率达0.1%~0.3% ,有20%可发生于双侧。

• 我国盘状半月板伴撕裂的发病率较国外高,可达到92.3%。

• 盘状半月板好发于亚洲年轻人,发病无季节特异性。

疾病类型

盘状半月板根据关节镜下半月板的形态可分为完全盘状半月板、不完全盘状半月板、Wrisberg韧带型,具体如下:

完全盘状半月板
是指半月板前后径大致一致,分不清前后角,胫骨平台被半月板组织完全包绕,半月板附件正常。
不完全盘状半月板
以体部增大为主,尚可分清前后角,胫骨平台被半月板组织包绕范围在80%~100% ,半月板附件正常。
Wrisberg韧带型
指半月板形态正常,但后角增厚,缺乏与冠状韧带、半月板襄韧带和半月板后方的附着点,仅有的后附着点由股板韧带(Wrisberg)构成,以致外侧半月板不稳,易发生半脱位并出现相关临床症状。
症状
症状

盘状半月板早期一般无临床症状,伴有破裂、撕裂后,可出现半月板疼痛、活动受 限,关节活动时有弹响, 儿童多会出现关节交锁症状。

典型症状
疼痛
患者出现半月板撕裂、撕裂后,可出现膝关节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大多数患者发生较小的撕裂后仍可以走动,继续参加造成损伤的活动,做扭转或旋转动作时疼痛加剧。严重撕裂通常导致更明显的疼痛和早期膝关节活动受限,并可迅速出现关节肿胀。
弹响
患者出现半月板损伤后,有时可伴有撕裂感或弹响,急性期过后,活动时可在患侧听到关节弹响。
关节交锁
患者在活动时可突然岀现“咔嗒”声,关节无法伸直,忍痛挥动几下小腿,再听到“咔嗒”声,关节又可伸直,此现象称为“关节交锁”。交锁并不意味着膝关节完全不能活动,而是表示因为撕裂的半月板干扰引起膝关节不能完全伸展。交锁的发生与半月板损伤程度有关,一般会影响日常生活与运动。
伴随症状
盘状半月板患者发生急性损伤时,可能伴有膝关节相应韧带的损伤,如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等,发生慢性损伤时,可伴有股四头肌菱缩。
治疗方案
关节镜下低温等离子手术治疗,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手术损伤小,准确率 高,感染机会少,并发症少,恢复快,手术在直视下进行,可以更准确地判断 切除的范围,是广大骨科医师和患者所认同的微创手术。
病因及流行病学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疼痛科门诊中常见的疾患,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劳动能力。腰椎间盘由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软骨板由透明软骨构成,为无血管无神经的组织,损伤时不产生疼痛,也不能自行修复。纤维环由含有胶原纤维束的纤维软骨构成,与上下软骨板和前后纵韧带相连,前部与外侧部较厚且宽,后部窄而层次少最内层纤维与髓核的细胞间基质相融合,无明显界限。髓核是一种弹性胶状物质,位于纤维环的中部,约占椎间盘切面的50 -60% 其超微结构显示由胶原纤维网组成,内有由多糖蛋白复合物及软骨素、角蛋白、透明质酸等形成的半流体胶状物以及大量水分,可很好的行使功能。以往多认为椎间盘突出是间盘疾病导致下腰痛的先决条件,但最近研究表明,即使没有椎间盘突出,发生于椎间盘内部的病变也能引起下腰痛,它与椎间盘本身结构病变有关。除椎间盘纤维环损伤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可引起疼痛外,化学物质刺激、椎间盘免疫反应、化学介质介导的炎性反应和疼痛感受器致敏均参与腰痛发生机制。这种因椎间盘病变引起的腰痛称为腰椎间盘源性疼痛。
症状起因

1、据国外流行病学最近研究报道,吸烟、高血压和冠心病都是发生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其原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栓塞有关。以上诱发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同时都伴有高胆固醇血症。这些发现支持这一假说-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椎间盘源性腰痛和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一个原因。其发病机制可能是椎间盘和小关节周围血管结构受损而引起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生。
2、腰部外伤、长期过度体力活动、重复损伤、不良的生活或者工作习惯(例如久坐或者久站)、腰椎畸形等均可导致患者出现疼痛。

常见疾病
椎间盘退变、纤维环内裂症、椎间盘炎等。
好发人群
青少年、老年人
症状
临床特点

最主要临床特点是坐的耐受性下降,疼痛常在坐位时加剧,患者通常只能坐20分钟左右,必须起立或行走以减轻疼痛。其原因是坐位,尤其是坐位前倾时椎间盘内压力最高。

疼痛部位
主要位于下腰部,有时也可以向下肢放散,65%伴有下肢膝以下的疼痛,可为单侧。最常见的加重因素是劳累后。
治疗方案
应用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治疗,创口小并且并发症较少,疗效较好,安全可靠。